斋、醮详解,依科演教,奉道持斋
在道教宫观内,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,手持各异的法器,吟唱着古老的曲调,在坛场里翩翩起舞,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。
这就是道教的斋醮(音叫)。俗称“道场”,谓之“依科演教”,简称“科教”,也就是法事。
斋”的意义
“斋”的原意指齐和净,后为斋戒、洁净之意。古人在祭祀前,必须沐浴更衣,不食荤酒,不居内寝,以示祭者庄诚。
道教继承此礼,祈禳之初,素食清心,沐浴洁身,谓之“修斋”的初为“积德解愆”,再则“和神保寿”,后为“专道”、“乐道”、“合道”,即为“修道”,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。因此道教,重视修斋,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。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:
内 斋(极道):包括心斋、坐忘、存思等等(见《洞神经》)。
外 斋(济度):包括三篆七品,三篆指金篆斋、玉篆斋、黄篆斋;七品指三皇斋、自然斋、上清斋、指教斋、涂炭斋、明真斋、三元斋(见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》)。
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,如金篆斋 “上消天灾,保镇帝王,玉篆斋“救度人民,请福谢过”,黄篆斋“下拔地狱九幽之苦”等等。全真派道士,仍保持食素;而正一派道观在初一、十五或其它道教节日,也是要食素的。这都是在持斋以奉道。
“醮”的意义
“醮”的原意是祭,为古代礼仪。《说文》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。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,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。
“醮”亦有“醮法”。所谓“醮法”,指斋醮法事的程式、礼仪等规矩。“醮”的名目很多,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,如祈雨九龙醮、正一传度醮、罗天大醮等等。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,后来相互融合,至隋唐以后,“斋醮”合称,流传至今,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。
“斋醮科仪”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。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,也就是有 清醮 与 幽醮 之分。清醮有祈福谢恩,却病延寿,祝国迎祥,祈晴祷雨,解厄禳灾,祝寿庆贺等,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;幽醮有摄召亡魂,沐浴度桥,破狱破湖,炼度施食等,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。
宫观道众每逢朔、望曰,重要节曰,祖师圣诞,都要举行祝寿、庆贺等典礼,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。
斋醮科仪的历史,古来已有的道教特色
斋醮祈祷,古即有之。
早在东汉以前,就有 “斋戒”、“醮”、“坛”等的说法,这在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高唐赋》、《史记》等书文中均有记载,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 中国 古代的祈祷仪式。
东汉时,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;五斗米道亦有 “涂炭斋”、“指(或作旨)教斋”翟猾仪,祈祷者“黄土涂面,反缚悬头”,仪式简单。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,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。据《魏书 ·释老志》记载,张道陵创教之初,因传授《天宫章本》中的某些斋祠醮法,使弟子“各成道法”,于是,其事大行”。《天宫章本》可谓最早的科:醮书。总而言之,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,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,但不可否认的是,斋醮科仪产生了。
东晋、南北朝时,斋醮科仪经上清派、灵宝派道士推演,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。东晋哀帝兴宁二年(西历364年),魏夫人的弟子杨羲、许谧在茅山创建 “上清法坛”,用“九老仙都君”印。东晋安帝隆安年间(397—401),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《灵宝经》30余卷,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,大行于世,在閤皂山建立“灵宝玄坛”,用“元始宗坛”印和“元始万神”铜印。北魏时期,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,提倡礼度,改诵经 “直诵”为“音诵”,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。寇谦之著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》和《箓图·真经》,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。
继寇谦之后,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,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,修整了斋醮科仪。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,有关灵宝六斋、九斋、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《升玄步虚章》翟猾醮乐章多种。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,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。
北宋太宗、真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各朝,宫中设醮,史不绝书:金元之际,京中宫观、大邑名山(如龙虎山、闷皂山、茅山等)均有设醮者。不仅正一派道士,而且全真道邱处机、王处一;太一道萧志冲、萧居寿等,亦皆先后承金、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,斋醮遂为道教各派所习。
明代以后,道教转衰,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。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,流传十分广泛,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。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,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群众的需要,故一直流传至今。
斋醮科仪的内容,建坛设品,诵经拜忏
举行一项斋醮科仪,往往要通过建坛、设置用品、诵经拜忏、踏罡步斗、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。这其中,道士是最积极、最活跃的因素,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,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。
醮坛,建醮必先设坛,称为 “醮坛”,又称“法坛”。据《道书授神契》记载: “古者祭皆有坛,后世州郡有社稷坛。记曰:坛而不屋,古醮坛在野。今于屋下,从简也。”说明古代醮坛,原为露天,后改在殿内。
不同形式的斋醮,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。大型斋醮活动,通常筑有若于个坛,其中一个是主坛,叫做 “都坛”,其余的坛,叫做“分坛”。如西历1993年9月,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“罗天大醮”,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,分设都坛、皇坛、度人坛、三官坛、报恩坛、救苦坛、济幽坛、青玄坛等,诵经拜忏,日夜供奉香灯。
学之道